-
成都高新区人均GDP达3.2万美元 新兴产业成增长引擎
成都高新区发布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年报显示,全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178.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1.1%,人均GDP达3.2万美元。作为推进“三次创业”的关键之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及招商引资等举措,区域发展质量与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在全国高新区创新与产业升级能力排名中位居前列。 一、“三次创业”驱动发展质量跃升 2014年是成都高新区推进“三次创业”的关键节点,这一战略转型旨在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推动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围绕这一目标,成都高新区聚焦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创新为核心、以产业为基础”的发展体系。深化改革举措的落地,包括营商环境优化、行政审批简化、要素配置市场化等,为市场主体注入活力,促进发展质量持续向好。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增长主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4年成为成都高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全年该领域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5.3%,以21.1%的增速领跑区域经济。这一成果源于产业集群效应的深度释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在全国高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评价中,成都高新区位列第三,体现出产业竞争力的全国领先地位。 三、经济密度凸显空间利用高效能 成都高新区以极小的空间面积创造了极高的经济产出效率,2014年每平方公里经济产出达9.06亿元,为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55倍。数据显示,其仅占四川省万分之2.67的区域面积,却贡献了全省4.1%的产业增加值。若与四川21个市州比较,其GDP总量可排在第11位,增速则位居首位,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种高效的空间利用模式,得益于科学的产业布局与资源集约配置,彰显出区域发展的集约化与可持续性。 四、人均GDP折射发展水平新高度 2014年,成都高新区人均GDP达到3.2万美元,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这一水平与2013年全球排名第27位的以色列相当,超过西班牙。人均GDP的提升不仅反映经济总量的增长,更体现发展成果向民生领域的延伸。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区域在就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居民收入提升等方面持续改善,人才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五、创新能力筑牢核心竞争力根基 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评价中,成都高新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三,创新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区域内集聚了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提升。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政策支持等举措,成都高新区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了优质生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创新-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 六、招商引资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在2014年成都高新区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精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吸引优质企业落地,形成“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个集群”的效应。针对重点产业制定专项招商政策,优化项目服务流程,缩短审批周期,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的精准发力,不仅扩大了产业规模,更提升了产业层次,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七、区域协同提升经济辐射带动力 成都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自身经济实力增强,更通过产业辐射与资源共享,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作为四川乃至西部的创新高地,其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链延伸、合作共建园区等方式向周边溢出,助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与四川其他市州的经济联系不断深化,形成“核心引领、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八、发展经验为区域转型提供借鉴 成都高新区2014年的发展成效,为同类区域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其通过“三次创业”战略明确发展方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招商引资与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形成了“战略引领-产业支撑-创新驱动-改革保障”的发展路径。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高新区发展,也为其他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通过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实施,成都高新区在2014年实现了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的双提升,人均GDP与新兴产业增长等指标的突破,标志着区域发展迈入新阶段。未来,随着“三次创业”战略的持续推进,成都高新区有望在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2025-08-11
-
成都红旗连锁携手四川发展集团深化原酒产业与扶贫创新合作
在四川省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成都红旗连锁与四川发展集团通过战略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以原酒产业升级与农特产品扶贫为双核心,探索出一条“商业渠道+产业资源”的创新发展路径。此次合作不仅将推动四川白酒产业链优化,还通过设立扶贫专柜助力凉山州乡村振兴,彰显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 一、战略合作背景与框架 四川发展集团作为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旗下原酒基金与国源农投分别聚焦白酒产业整合和农业投资。2021年,该集团与红旗连锁首次达成供应链战略合作,2023年进一步细化合作内容:原酒基金将通过红旗连锁超3500家门店网络推广自动售酒机及定制酒产品;国源农投则联合红旗连锁在500个点位设立凉山州农特产品专柜,形成“以销促产”的精准扶贫模式。 二、原酒产业创新实践 合作双方提出“三位一体”白酒营销体系:自动售酒机提供散装原酒体验,坛装酒满足家庭消费需求,红旗会员积分可兑换定制酒产品。此举既降低了纯粮白酒的消费门槛,又借助红旗连锁的社区渗透力扩大四川原酒品牌影响力。业内分析指出,该模式有望解决中小酒企渠道建设难题,推动原酒标准化与品牌化进程。 三、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 凉山州农特产品扶贫专柜将集中销售苦荞、菌类等特色商品,通过订单农业机制保障农户收益。红旗连锁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偏好,反向指导农产品品类优化,形成“市场端反馈—生产端调整”的闭环。这种“商业反哺农业”的模式已在国内多个乡村振兴案例中得到验证,此次合作规模与执行力度属西南地区前列。 四、社会效益与长效机制 合作双方强调“工匠精神”与“民生服务”的双重导向:一方面严格把控白酒品质,建立从酿造到零售的可追溯体系;另一方面将部分收益定向用于凉山州产业培训项目,提升农户可持续经营能力。地方政府对此表示支持,认为企业协作能有效弥补单一扶贫政策的落地短板。 此次合作标志着四川国有资本与民营零售龙头在产业协同上的深度尝试,其经验或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新范式。未来,双方计划建立联合工作组,定期评估合作成效并动态调整实施方案,确保项目长期可持续推进。
2025-08-11
-
成都经开区工业4.0创新项目战略签约博世力士乐助力发展
成都经开区在招商引资领域迈出重要步伐,近日与博世力士乐成功签署工业4.0战略合作协议,标志博世力士乐工业4.0创新技术中心项目正式落户该区。项目计划先期构建创新技术中心、展示中心和培训中心,后期择机实施生产制造基地建设,旨在为区域智能制造产业提供新引擎,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并推动整体升级。 一、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隆重开幕之际,成都经开区与博世力士乐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工博会作为全球工业技术交流平台,为此次合作提供了国际化的展示舞台。博世力士乐作为工业4.0领域的先驱机构,在自动化技术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其双重战略包括既供应先进技术又实践应用案例,确保了创新项目的务实推进。本次合作聚焦工业4.0创新技术中心项目,这一布局体现了成都经开区对接高端制造业资源的战略规划。协议强调通过整合国际先进经验,打造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实体项目,为区域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这一举措顺应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国家方向,提升了成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 博世力士乐工业4.0创新技术中心项目具体涵盖“三中心一基地”,即创新技术中心、展示中心和培训中心,形成核心载体。创新技术中心专注于工业4.0核心技术研发与孵化,集成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展示中心将陈列智能制造系统模型,用于企业观摩与交流;培训中心则旨在培育西部地区技术人才,提供实操培训与认证课程。后续的制造基地则规划为规模化生产示范平台,实现技术与制造的无缝对接。博世力士乐的服务体系覆盖元器件供应、模块设计、系统整合及交钥匙工程,这些优势将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项目聚焦建立智慧工厂目标,强调资源优化和人因工程学,促进智能制造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为区域产业链注入创新动力。 三、 博世集团作为工业4.0创始方,依托博世力士乐实施双重战略,既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又推动应用实践,形成了全球影响力的示范效应。该机构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积累丰富经验,服务网络辐射西部地区,为工业项目提供端到端支持。成都经开区作为西部制造业枢纽,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和政策支持体系,为该项目落地创造了优越条件。合作不仅强化技术导入,还注重生态链建设,通过合作项目带动本地企业参与智能制造升级。工业4.0技术在西部的推广,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项目实施的智能化方案包括提升制造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增强生产柔性,为成都乃至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四、 本次战略合作对成都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项目落户成都经开区后,预计带动智能制造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吸引更多高端投资进入区域。在区域战略层面,项目契合西部大开发方针,推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升级,强化成都作为西部制造中心的地位。社会效益方面,培训中心建设将培育本土人才,缓解区域技能短缺,促进就业水平提升;展示中心则作为对外窗口,提升地区吸引力。长远看,项目将成为工业4.0应用的标杆示范,加速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增长。博世力士乐的全球经验与区域需求结合,为创新技术本土化注入新活力,助力成都实现制造业数字化飞跃。 五、 未来合作展望侧重于深化技术协同与应用推广,博世力士乐将持续输出工业4.0最佳实践,支持区域企业智能制造升级。项目将分步推进创新中心建设,首期聚焦技术引进与人才储备,后期扩展至生产制造。这一布局旨在应对全球工业数字化挑战,推动中国西部成为智能制造新高地。成都经开区作为政策洼地,将依托项目构建区域创新生态,吸引产业链整合,为类似国际合作树立样本。最终目标是通过智慧工厂建设,促进区域工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11
-
成都设立电商发展基金助力产业升级 市场化手段赋能新经济
为加快电子商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模式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首期规模达11.2亿元,目标超募至25亿元以上。该基金由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按1:3比例共同出资,重点支持电商平台、农村电商、技术创新等领域,标志着财政扶持方式从补贴向市场化投资转型。 一、基金设立背景与目标 近年来,四川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持续增长,但中小电商企业面临融资难、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为破解这一瓶颈,省级财政联合社会资本成立专业化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商项目。基金运营方明确,将优先关注商业模式清晰、技术领先且具备市场潜力的企业,尤其聚焦消费应用场景拓展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合类项目。 二、运作模式与投资方向 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由专业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负责具体运营。投资范围涵盖三类主体:一是区域性骨干电商平台,二是涉农电商及物流配套服务企业,三是基于电商产业链的技术服务商。运营方强调,项目筛选不唯交易额论,更注重技术壁垒与长期价值,例如能解决农产品上行痛点的数字化方案或跨境贸易服务平台。 三、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效应 首期基金中,省级财政出资3亿元,带动三家机构募资8.2亿元,实现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这种模式既缓解了财政直接补贴的压力,又通过市场化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历史数据显示,类似基金在沿海地区曾推动多个电商项目估值提升300%以上,四川省此举有望复制成功经验。 四、退出机制与风险管控 基金明确多元化退出渠道,包括股权回购、并购重组及公开市场转让等,确保资金良性循环。为防范风险,管理机构将建立项目动态评估体系,对投资企业实行投后管理,重点监控技术研发进度与市场拓展成效。 五、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成都作为西部电商枢纽,基金落地将强化其产业链集聚能力。业内专家指出,该基金可弥补中西部电商企业在A轮后融资缺口,尤其利好本土创新型科技企业。预计未来五年,基金直接带动的就业岗位将超万个,间接促进物流、支付等配套产业升级。 六、政策协同与长远规划 四川省商务部门表示,基金将与现有电商示范区、人才培训计划形成政策合力。下一步拟建立项目库动态更新机制,并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进一步优化电商产业生态。
2025-08-11
-
成都航空产业升级:中国商飞机头设计中心落户助力研发转型
四川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中国商飞上飞院(成都)机头设计中心项目,标志着当地民机产业从传统制造向研发设计领域跨越。这一合作将推动航空工业成飞民机从结构制造商升级为产品提供商,并促进四川航空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为国产大飞机设计制造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升级背景与战略意义 四川将航空与燃机列为“5+1”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领域之一。成都作为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已形成涵盖制造、装配、测试的完整链条。此次机头设计中心的落地,填补了四川在民机研发设计环节的空白,实现从“代工生产”到“自主设计”的质变,进一步强化国产大飞机供应链的本地化配套能力。 二、合作主体与技术协同优势 中国商飞上飞院作为国产大飞机设计研发的“国家队”,拥有ARJ21、C919等机型的全流程设计经验;航空工业成飞民机则是国内最大的民机机头制造商,累计交付机头产品超百架份。双方将通过联合组建技术团队,共享数字化设计平台,重点突破机头气动外形优化、复合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形成“设计-制造-验证”闭环体系。 三、产业链带动效应分析 项目落地后,将直接拉动成都周边30余家配套企业发展,涉及航电系统、液压部件等细分领域。据测算,研发环节的本地化可降低15%以上的供应链成本,同时推动四川航空产业产值增长。此外,该中心还将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年均为产业输送200名以上高端研发人才。 四、国产民机发展的成都贡献 成都已承担C919客机机头、AG600水陆两栖飞机机头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新设计中心将参与后续机型的模块化设计,推动机头产品标准化率提升至80%。未来三年,四川计划新增航空产业投资,重点支持研发设计、适航认证等高端环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产业集群。 五、区域经济与创新联动展望 这一合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实践,通过整合重庆的材料科研优势与成都的制造基础,形成跨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四川同步规划建设航空科技创新园,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目标在2025年实现航空产业规模突破,为国产民机自主可控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2025-08-11
-
成都产业生态圈优化为14个 构建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成都近日对产业功能区布局及产业生态圈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将产业生态圈数量由17个整合为14个,66个产业功能区总数保持不变。此次调整聚焦加快构建“5+5+1”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推动产业功能区精准化定位、协同化发展、动态化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招商引资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调整背景:顺应产业发展需求,聚焦重点产业集群 2017年,成都创新性提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关联度等因素,将66个产业功能区划分进17个产业生态圈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体系升级,为更好对标全市“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都启动产业生态圈整合优化工作,旨在进一步聚焦重点产业集群,打破传统产业边界限制,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效能。调整后,14个产业生态圈分类更加清晰,包括先进制造业类生态圈8个、现代服务业类生态圈5个、都市现代农业类生态圈1个,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契合的发展格局。 二、整合逻辑:强化产业关联,促进业态融合 此次生态圈调整遵循产业内在关联性与融合发展趋势,重点对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产业生态圈进行整合。其中,将原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与原旅游运动产业生态圈合并,设立文旅(运动)产业生态圈,旨在打破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间的壁垒,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体验、体育健身等业态深度融合,培育“文旅体”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同时,将原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圈与原现代商贸产业生态圈合并,命名为现代商贸产业生态圈,从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大维度出发,统筹消费、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线上线下商贸资源整合,提升城市商贸流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三、功能区优化:精准定位发展,协同空间布局 在产业生态圈调整的同时,成都对产业功能区进行系统性优化。部分产业功能区的名称与定位得到更新,以更精准反映其核心功能;多个产业功能区的主导产业方向或细分领域进一步明确,聚焦优势产业赛道;多数产业功能区的空间范围实现优化,超过九成的产业功能区实现整建制覆盖乡镇或街道。此次空间范围调整与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同频共振,确保产业功能区空间范围符合最新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底线约束要求,同时保障产业功能区拥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或更新潜力,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坚实空间支撑。 四、保障举措:强化要素支撑,加速产业集聚 为推动调整后的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高效发展,成都制定系列保障举措。2024年,将全面划定66个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集中资源打造产业发展先行区;发布功能区配套需求清单,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要素;倾斜配置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功能区和核心起步区集聚。同时,鼓励企业参与8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3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才吸引能力,为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2025-08-11
-
成都创新设立全国首支返乡兴业投资基金 助力川商回归发展
在深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成都市通过设立全国首个专注返乡兴业的投资基金,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川商返乡兴业投资基金的成立,标志着四川省在引导外出企业家回归创业、推动本土产业升级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一、基金设立背景与创新意义 2023年,部分川商在专题座谈会上提出设立专项基金的构想,旨在解决返乡投资中的资金匹配难题。该建议迅速获得省级层面支持,从构想到揭牌仅用5个月,凸显政策响应效率。作为全国首创的返乡主题基金,其通过“财政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打破传统政府补贴的单一路径,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机制。 二、运作机制与投资方向 基金首期目标规模30亿元,目前已募集2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出资3亿元,占比15%。新希望集团作为管理方,将采用参股、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投资手段,重点投向现代农业、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四川优势产业。根据章程,60%以上资金需用于省内项目,单个项目投资上限为基金总规模的20%,兼顾集中布局与风险分散。 三、社会资本参与与开放机制 除财政资金外,基金吸引多地川商联合会、金融机构注资,形成“政府信用背书+专业团队运营”的协作体系。设立一年开放期允许追加募资,动态优化投资人结构。目前管理团队已筛选首批项目,重点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的产业链补强项目。 四、对区域经济的预期影响 该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聚合分散的返乡投资需求,有望缓解中小川商面临的融资门槛问题。其60%的本地投资比例硬性约束,将直接带动就业与税收增长。分析指出,此类创新工具若成功落地,或为其他劳动力输出大省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五、后续推进计划 下一步,基金管理方将联合第三方机构建立项目评估体系,确保资金精准投向高成长性领域。同步建立投后管理平台,为返乡企业提供技术转化、市场对接等配套服务,形成“资本+产业”的双轮驱动生态。
2025-08-11
-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冲刺万亿规模 构建"大"字型发展新格局
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正以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战略为核心,通过招商引资加速重大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规模向万亿级目标迈进。最新数据显示,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保持高位增长,全省产业空间布局呈现"一核一带两走廊"特征,信息安全、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投资规模突破千亿级。 一、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作为核心增长极,带动绵阳、宜宾等城市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产能加速释放。根据规划,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将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 二、重大项目形成战略支撑 中电科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紫光IC国际城等11个标志性项目进展顺利,其中京东方6代AMOLED生产线已实现量产。格罗方德晶圆制造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半导体制造重要基地。这些项目涉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四大重点领域,预计全部投产后可带动上下游企业超千家。 三、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四川省重点突破基础软件、北斗导航等关键技术,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形成专利集群。成都科学城集聚研发机构超百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型显示技术研发能力居全国前列,AMOLED柔性屏等产品已应用于高端智能终端。 四、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生态 "一核一带两走廊"的空间格局日渐清晰:以成都为核心,成绵乐电子信息产业带为轴线,辐射川南、川东北两条产业走廊。这种布局强化了区域协同效应,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高效流动,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安全体系护航产业发展 四川省将网络安全产业作为战略重点,建成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在密码算法、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形成从芯片到系统的完整安全产业链。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项目覆盖智慧交通、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 当前,四川省正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双轮并举,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随着重大项目的持续落地和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将更加完善,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2025-08-11
-
成都多措并举推动降成本政策落地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成都市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作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通过目标考核、政策创新和动态评估等机制,持续释放政策红利。2024年,该市提出为企业新增减负超500亿元的目标,并首次将降成本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以制度刚性保障政策实效。 一、构建长效机制强化政策执行力 成都市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降成本工作与供给侧改革协同联动。通过建立市(州)、部门两级考核机制,将税费减免、社保费率下调、物流成本控制等关键指标量化分解,实行季度通报和年度考评。2023年数据显示,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已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均值,利润增速较2022年提升2.3个百分点,印证了政策组合拳的实效性。 二、动态优化政策工具箱 针对国家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等新政,成都市配套出台实施细则,明确延长失业保险费率降至1%的执行期限,预计年内可为市场主体减负约80亿元。同时聚焦能源、用工、融资等企业痛点,推出园区电价补贴、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区域性措施,形成"国家政策+地方特色"的立体化减负体系。2016至2017年间,该市累计降低企业成本近1500亿元,为后续政策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本。 三、建立全周期督导评估机制 成都市设定6月为中期评估节点,通过第三方机构核查政策落地情况,重点监测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获得感。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将列入下半年整改清单,例如对部分区县存在的惠企政策宣传不到位现象,已启动"一对一"督导帮扶。这种"部署-落实-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了年度目标的可达性。 四、推广创新经验形成示范效应 在物流降本领域,成都国际铁路港实施的"一单制"通关改革使外贸企业单票业务成本下降15%,该模式已被纳入全省推广清单。此外,高新区试点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免申即享"服务,使300余家企业提前3个月获得税收优惠。这些创新实践通过全省工作会议进行经验交流,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 当前,成都市正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用政策精准度提升企业获得感。随着阶段性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的深入推进,该市在振兴实体经济的道路上已探索出可复制的制度经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2025-08-11
-
成都高新区发力人工智能产业招商 打造西部数字经济新高地
四川省近期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方案》,以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等领域为重点,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都高新区作为核心承载区,正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项目,计划到2025年形成500亿元核心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一、实施三大核心工程突破技术壁垒 成都高新区将启动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聚焦自动推理、机器学习等基础理论研究,联合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布局智能算法、边缘计算等6个关键技术方向,首批立项12个重大科技专项。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重点培育2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以上。 二、构建“1+3”产业生态体系 以天府国际生物城为基地,形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安全三大特色园区。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已引进30余家车企,建成5G-V2X示范道路28公里;双流航空经济区聚焦无人机研发,累计落地相关企业47家,年产值突破80亿元。 三、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每年培养硕士以上人才800余名。实施“蓉漂计划”专项,对领军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目前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3名。配套建设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7个重大平台,为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四、深化场景应用示范 在民生领域推广智能诊疗系统,华西医院等机构已应用AI辅助诊断技术;在城市治理方面,天府新区部署的智能交通系统使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22%。未来三年将开放智慧园区、智能电网等50个重点场景,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成都高新区通过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正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周期生态。随着首批18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区域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为四川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提供核心动能。
2025-08-1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